王慎乾
执法证件是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的凭证,更是责任担当的象征,不应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。而近期引发社会关注的“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”事件中“以证压人”的行为,折射出了涉事人员对权力观畸形认知和规则的漠视,更引发了公众对公职人员规范用权和家风建设的质疑。需谨记,公权姓公,不能“谋私”。
“亮证让路”事件绝非孤例,几年前的“重庆保时捷女掌掴事件”网友记忆犹新,这些闹剧背后总晃动着“特权”的影子,有人仗着身份耍横,有人靠着关系开路,仿佛规则就是给普通人量身定制的“条条框框”。这些案例像一面照妖镜,照出个别“人上人”依旧迷信“权大于法”的逻辑,更暴露出全面从严治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还需持续发力。
需牢记“权为民所用”的理念,执法规范化建设需要持续用力,要进一步规范执法证件管理,明确“必须亮”与“不能亮”的界限;构建过程监督、社会监督、专业监督“三位一体”监督体系,将规范要求转化为肌肉记忆,让“权为民所用”的理念转化为每一个执法细节,真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。需恪守“用权受监督”的要求,要聚焦关键岗位、重点领域,运用“大数据+监督”模式,建立领导干部用权“负面清单”,对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、及时纠偏。要完善“三重一大”事项集体决策制度,对行政审批、执法司法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“健康体检”,让权力在制度轨道上阳光运行。需增强“管好身边人”的意识,管好身边人是廉洁从政的重要保障,必须要重视家风教育,建立常态化申报核查机制,推行“廉洁家访”制度,开展好“清廉家风”创建活动,用“案中人”警醒身边人,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干部家属当好“廉内助”。
公权力来自人民,必须服务人民。唯有严管权力、强化监督、重塑价值观,才能杜绝“奔驰女”式闹剧,让每一次“亮证”都经得起公众审视,真正实现“权为民所用”。